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热点 > 正文
每日热点:沙瓦公路:一场双向奔赴,一部中国减贫影像录

时间:2023-07-03 09:32:13   来源:看看新闻

如果没有来到沙瓦村,如果没有接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“脱贫攻坚”四个字对于我们来说,是时代动脉奔涌而来的国家意志和政府使命。

沙瓦村,坐落在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,距离北京和上海都超过3000公里。过去的6年,因为一条路,这里的人们跟这个时代的大动脉,紧紧相连。

2017年,沙瓦怒族村生活着343户人家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纪录片导演柴红芳带着一支摄制组,爬了6个小时山路来到这里。当时的沙瓦村给柴红芳的感受是:“咱们可能觉得这个世界是点状的,飞机一飞就行了。但是他们的世界是沙瓦的,所以其实他对外面的世界是一窍不通的。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段黎华是当时匹河乡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副队长,负责沙瓦村的脱贫攻坚工作,经过他的走访调查,当时沙瓦村的情况是:“收入主要是那几亩玉米地,每个人的年平均收入应该在2000块左右。在这里干脱贫攻坚,就是爬最高的山,走最远的路,吃最多的苦。”

村民坡罗家的冰箱出现了故障,匹河乡的维修店不愿派人来修理,坡罗只好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冰箱下山。

交通制约着这里的人们,也是中国很多深度贫困地区的共同难题。村里的老人生病了,需要六七个壮劳力才能抬到山下的医院,村民耕种使用的农药化肥、生活需要的柴米油盐、居住需要的水泥建材都要通过人力背到山上。

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希望能有一条公路通到村子,但要在陡峭的碧罗雪山修一条盘山公路,工程难度大的同时,还有性价比的问题:为343户,造一条23公里的公路,预算接近1500万人民币。

异地扶贫搬迁安置似乎是更优的选择。段黎华带村民参观了山下新修的安置点:“这是次卧。这里进来以后是卫生间,这个就是主卧,主卧里自带一个卫生间,跟城里面都一样。在沙瓦我讲一百遍,大家都没见到实际的东西,我刚才说百闻不如一见,这些房子真的不错。”

为了说服村民们搬迁,段黎华专门上山找到了村民代表阿邓言,但是阿邓言并不同意:“叫村民搬下去,他们是一句话都不想听了。没有土地的地方我们农民是无法生存的,这块地是我们的存折,我们的养老金也是这块地。”

搬迁之后的生活充满未知,留守在山上能明确地看到未来的底线,有人同意搬迁,也有人坚持留在村子。没有路,他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循环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、代代相传。

不断有扶贫干部来到村子,还有从北京来的纪录片摄制组,沙瓦村的村民们看到了曙光。

段黎华替村民们手写了一份承诺书,并且每位村民都自愿名字按手印:“全村的人民郑重承诺,无论开挖公路经过谁家的地,我们都会自愿、无条件地让出土地。沿线影响谁家的庄稼和经济林果等农作物,均不要补偿和赔偿,一切为了开挖公路让路,绝不反悔食言。”

这一次,村民们拿出了自己的家底,来表达对于这条公路的支持。每一个手印背后,他们穷而不卑,迫切想要融入时代和改变未来。

通过对口帮扶企业,中央扶贫资金的共同努力,沙瓦公路的建设资金得以解决。2019年冬,沙瓦公路全部完成隐患排除,正式通车。

政府兑现了承诺,公路从山底通到了沙瓦村。而如何利用好这条路,该村民们努力了。

背冰箱的坡罗是全村胆子最大的,他用自己仅有的1万块钱,加上5万多元贷款,买了这辆农用车,跑起了运输。一下子欠了5万多元的债,全家人都很担心。但是坡罗有自己的算盘:“我们背水泥,一包就花费两个人工,100包拉到村子是200个人工。有了有拖拉机,一次可以拉上来80包,烧油只需要100块钱。有活的时候,一个月就能赚七八千块钱。”

沙瓦公路通车之后,段黎华被调往了怒江州工作,他已经两年没有回沙瓦村。再次开车行驶在这条路上,他的感触很深:“在挖路之前,我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意志,要把生态修复好。但是当时我想群众自己种树,种的效果行不行?我估计活不了,做做秀呗!但是过了几年回来,公路两边基本上是绿树成荫,群众给我上了一课。”

在上山路的一个转弯处,段黎华停下了车,指着路边堆砌的建筑材料回忆道:“群众还是牺牲很大,就这个大转弯的地方,村民的这个房子,这个木料这些应该是他的。把房子全部拆了以后,搬到上面竹子旁边。虽然是自愿的,每个老百姓肯定都是有侥幸心理的。但是实实在在你遇到这个的时候,开了这个盲盒,经过他的地、经过他的坟,这个路选到你家房了,你得搬的时候,群众心里是有很大落差的,但是经过反复地思量,他还是履行了他的承诺,感谢他们的。”

段黎华这一次回到村里,是要找专程从北京回村的导演柴红芳,商量沙瓦村的下一步发展。沙瓦公路已经建成三年多了,柴红芳对于目前村子的状况不是很满意:“脱贫只是第一步,乡村振兴,老百姓就是家家户户要有收入,锣鼓家伙才开始,真正的困难才开始。是你们交通一步千年,但你这个思想一步千年,那不是说有了路,你思想就一步千年了。”

借着电影《落地生根》全国上映带来的影响力,柴红芳想帮助村民把旅游产业发展起来。她挨家挨户走访,想听听村民的想法。公路修通之后,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摆在村民面前,但要给村子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,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。

村民代表阿邓言现在一个人生活在村子里,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成为了匹河乡和福贡县的公务员,妻子也搬到了山下,帮着照看孙子。对于现在村子里的状况,阿邓言很满足:“现在太心满意足了,因为我们最想要的得到了。发展旅游这方面我不喜欢,但是我不反对想发展的人。我们这一代的人没有那个头脑,留给下一代了。我们种地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,欢欢喜喜地收起来,一年的温饱就解决了。”

6年前光脚在村子里学习古诗的腊八,如今有了时尚的新球鞋;坡罗现在是沙瓦公路的养路员,每天清晨,他都会开着农用车去清理碎石,割掉杂草;柴红芳在计划着引进新的投资,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产业;阿邓言依然会背着镰刀,每天步行去深山里的草果地。

有人坚守着作为农民,春播秋收的传统;有人主动求变,为自己谋得更富裕的生活;有人犹豫忐忑,在未知中走向新生事物。沙瓦村,虽然它在新时代中国的末梢循环,但也不缺乏养分,随着时代一起,走向未来。

(看看新闻Knews记者:邢维、赵菲菲、郝苗苗、荣盛楠 摄像:唐晓蒙 李根 编审:李姬芸)

标签:

精心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