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尹默先生 1929 年 7 月出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,就职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他的用人之道 " 采取泾渭不分,兼容并蓄的人才主义 "。他接着给记者举例说,他的这个厅的官员,第一科科长是北大出身、留学欧洲的宗真南;第二科科长是直隶高师出身、留学日本的井守文;第三科科长是北师大出身、留学美国的李蒸……其他还有清华、南开、燕京、辅仁出身的," 人员的复杂性,是前无古人的 "。这些人汇到一起以后,如何发挥呢?沈尹默又对记者说:《老子》中有 " 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用之 " 的话,一个厅如同一个 " 车 ",各科室是有形的 " 辐 ",厅长就是 " 空虚的‘毂’ ",所以应该 " 层层负责,各自为之,而主脑机关,把那关键,不亲细故 "。这个答记者问发表于 1929 年 7 月 27 日《大公报》,表明沈尹默有了 " 泾渭不分,兼容并蓄 " 的人才意识。
沈尹默容人的雅量,还有故事可以佐证。篆刻书画名家陈巨来著《安持人物琐忆》,里头有《记十狂人事》一文,在写白蕉的一节里,隐隐说白蕉 " 只他对沈尹默云云,似太对沈老过分一些 "。陈巨来文章里没有详述如何 " 过分一些 ",但这句话恐怕会给人一点儿 " 联想 "。但沈尹默对白蕉则多有回护。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期间,沈尹默有一封给陈毅的信,开头说 " 廿三日大札诵悉 ",可知是一封复函。可能陈毅听到了关于白蕉的事,有所问起,沈尹默这封信里谈及白蕉," 白蕉素有狂士之名,言辞未免激烈 ",然后退一步解说:" 然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类多如此,虽涉做作,无关品行。" 接下来近取张元济、徐森玉和他自己为例:" 文人之以病态为美,学者岂仅白、吴诸君哉?贤若张、徐诸公,庸懦如尹默者,孰能其免之?" 白指白蕉,吴应该指吴湖帆,张、徐诸公指张元济、徐森玉。这也是以退为进来替白蕉作辩说。接下来就正面说白蕉的长处:" 白君自以魏晋为中国书法之最,眼界既高,禀赋亦足以负之,下笔如有神助,恍若右军再生,故能睥睨一切。近之书法名者,鲜能与之并肩,手眼俱不能及。" 沈尹默年长白蕉 25 岁。这封信今收入《沈尹默往来书札》。
【资料图】
郦千明著沈尹默年谱,记录陈毅率大军进入上海第三天即登门拜访尹默先生,说尹默先生是自己进上海拜访的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。沈尹默以与陈毅市长的交谊,赏识维护晚辈狂士,其度量有若此。
沈尹默学书也是这样的气度。沈尹默多次说过自己年轻时书法受陈独秀当头棒喝,当时陈独秀说沈尹默字 " 其俗在骨 "。他自此而得悟。一个人的成长,由于环境、条件的差异,不一定一开始就走上康庄大道,但只要能够听得进批评,哪怕是比较刺耳的,懂得自省,总能不断成长。
沈尹默说他学书曾经遍临北碑," 又得到了好多晋唐两宋元明书家的真迹影片,写碑之余,从米元章上溯右军父子诸帖,得到了很多好处。1933 年回到上海,重复用唐碑的功。隋唐各家,都仔细临摹过,于褚河南诸碑领悟较为深入。经过了遍临各种碑帖及各家真迹的结果,到了 1939 年,才悟到自有毛笔以来,运用这样工具作字的一贯方法 "。他习临晋唐宋元明诸家碑帖之事,也可从吴湖帆《丑簃日记》里得到印证。《丑簃日记》1937 年 10 月 19 日记载:" 今晚在誉翁吃夜饭。沈尹翁六时来同去。借去明拓《思恒律师志》与翁覃溪双钩唐本《庙堂》校本。" 誉翁,即叶恭绰。《思恒律师志》全称《唐大荐福寺故大德思恒律师志文并序》。《庙堂》即《孔子庙堂碑》,覃溪即清人翁方纲的号,翁方纲手自追摹双钩。这条记载透露:帖学大师沈尹默对碑学亦有深研。沈尹默深厚的艺术功力,源于他在广阔的传统书法源流里的富于理解力的领会和勤练。
对后辈,沈尹默从不要他们必顺着他的字来写,这也是一种气度。张充和女士也跟他学书法,她在《从洗砚说起:纪念沈尹默师》一文里说:" 尹师从不要人学他的字,但他的友好中不自觉受他影响的也大有其人。" 徐树铮之子徐道邻,有一时就刻意学沈尹默先生字。沈尹默说:" 我说道邻啊!你千万别学我字,如真要学呢,就找我的娘家去学。" 张充和说:" 老师啊!你的娘家家族可大呢,叫人一时如何学得了?" 沈尹默大笑。
沈尹默为人的气量和他学书的广收博取,源于他宽厚和中庸的品质,在其精神上有 " 同构 " 之处。金人元好问有句云:" 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。高情千古闲居赋,争信安仁拜路尘!" 这是说文章和人品并不一定会一致,但在沈尹默这儿,写字和做事做人应该是一致的。他 70 岁时写的《谈书法》一文里说:写字不能 " 单靠练习技能 ",还要 " 洗练思想 "。话说得平淡,但值得记取。
沈尹默于 1957 年 4 月 4 日写《自述》:" 我是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的人,但我出生在陕西兴安府属之汉阴厅(1883),一 直到 24 岁才离开陕西,回到故乡来,住了三年。" 他在这篇自述里 " 认祖归宗 ",称吴兴为他的故乡。2002 年 4 月 30 日,沈尹默先生嫡孙沈长庆等到北师大小红楼访问启功先生,启先生对他们说:" 过去实行异地任职,‘三沈’三代人,有两代在陕南为官,家室安在汉阴。按现制算,是陕西籍汉阴人,但他们遵祖制,一直用的吴兴。如果有机会,将把这些用小字写在匾额上。" 今年是尹默先生诞辰 140 周年,写此短文以缅怀乡先贤。
作者:周维强
编辑:刘迪
责任编辑:杨逸淇
* 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