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热点 > 正文
相声剧,是相声还是剧?

时间:2023-03-31 11:31:36   来源:北京青年报

原标题:相声剧,是相声还是剧?

修雨薇


【资料图】

“北京的魂儿,北京的范儿,北京的味儿,北京的孩儿。”大逗相声的作品《同行的你》日前上演,引发对相声剧这一艺术形式界定的思考:相声剧到底应归为戏剧领域还是相声范畴?戏剧主要依靠演员的“行动”来推动情节发展,相声则主要依靠“语言”来驱动表演。一方面,“行动”与“语言”配比的灵活性,为相声剧带来了多种创新的空间;另一方面,形态界定的模糊,也给相声剧带来一些争议和实践中的难题——相声剧排成什么样能受观众的喜爱?什么样的演员可以演好相声剧?

中国的相声剧,早年有台湾表演工作坊的作品,如《那一夜,我们说相声》《这一夜,谁来说相声》等,其创作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赖声川等人对相声这一传统曲艺式微的感慨与创新,却意外掀起了一轮相声热潮;而后,相声瓦舍的冯翊纲等创作的相声剧,再次繁荣了台湾的相声剧场;德云社的“化妆相声”,以戏曲等传统文化为素材,以分场的方式,汇聚传统相声段子,同时还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,早年的作品有《打面缸》《三国·群英·赤壁》,近年的有《探清水河》《中国相声史》等;各类晚会上的一些相声小品也呈现了相声剧的样貌,例如冯巩的《暖冬》《公交协奏曲》等;此外还有北京市文联的《依然美丽》、北京曲艺团的《师·父》《艺高人胆小》等。

《同行的你》的出品方“大逗相声”成立于2012年,是一个扎根于京城的相声团体,聚焦北京人,主打北京味儿。在李寅飞、叶蓬、董建春、李丁等人的带领下,一直在创作表演兼具传统气韵与时代风采的新作品,例如《杂谈北京话》《北京的桥》《北京的旋律》等。

相声剧一般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,设置鲜明的主题,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故事框架,同时嵌套多个小故事。通过相声演员之间的对话,来使小故事精细化、趣味化,还能将表演叙述、角色扮演与相声叙述结合起来,打破单一叙事时空。相声的表演规律和特质,天然具备打破戏剧“第四堵墙”的能力,延伸与拓展观众的视听感受,优化戏剧的触达方式。

《同行的你》由李寅飞、李丁编剧,在叙事结构上有了新的创新与尝试,多重时空、多元场景的穿插,并没显得杂乱无章。表演伊始,四位老人依次在幕前亮相,通过“三人一组”的对话,简单交代了主要人物与故事背景。大幕拉开,舞台上是“老年大学”的教学场景,主线故事随之展开。

该剧的情节设计兼顾了每位演员的能力与特色。饰演老李与老叶的是相声演员李寅飞与叶蓬——两位演员作为老搭档,曾合作了《叫卖》《我帮你火》等相声作品;饰演老涵的演员李涵,对音乐的兴趣与天赋,使他能将尤克里里的表演与相声演绎融合,表演了原版与山东方言版的歌曲《懂你》;饰演宋老师的演员宋伟杰,展示了一段技巧娴熟的快板表演,这不仅是《同行的你》中的一个小高潮,更是对传统相声曲艺的致敬。

相声的艺术性源于它能将对话中的语言音乐化。逗哏作音符,捧哏作小节,有张有弛,有起有伏,使对话流动起来。《同行的你》在保留这个特点的基础上,同时能够将音乐语言化。音乐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线索,它甚至代替了对话,向观众展现难以用语言描述、传递的内容,成为了一种明喻。例如,在宋老师向四位老人教授情歌的主线情节中,出现的《月亮惹的祸》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《我相信》《小星星》等歌曲。此外,音乐还是推动剧中情节发展的钥匙、表达人物情感的媒介、时空转场的标志;音乐更成为一种新的“对话”,以“律诗对仗”的形式,引发时空跳跃与听觉冲击。

《同行的你》舞台设计简约,四套桌椅、一个黑板,贯穿于多场故事中。一张盖上红布的相声桌,成为了小故事转场的标志。四位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的太阳、小花、小鸟、小人,既是对儿歌《上学歌》“太阳当空照,花儿对我笑。小鸟说早早早,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”的分解,更是舞台上的二次创作,增添了表演的趣味;“老李”在现场完成的书法作品“拆”字,也有同样的妙处。

相声剧这一跨界形式,既为热爱传统艺术的老年受众带来新鲜感,更可以成为吸引年轻观众亲近相声的敲门砖。但归根结底,创作与当下生活紧密结合的作品,是相声剧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这就要求相声演员具备更广阔的舞台想象力,同时承继“艺不压身”这一朴素却宝贵的艺术信仰——就像演员李涵在采访时说的:“要胜任相声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,需要相声演员多学一点,学无止境。”

标签:

精心推荐